二月初二在我国农耕时代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需要举办一些祭祀的活动来示敬龙王,让龙王来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这样农作物才能够大丰收。不过在每个地方的关于龙抬头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龙头节的风俗有哪些。
1、祭社神。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所以要在这天奉祀土地神。
2、吃龙食。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龙抬头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
3、剃龙头。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关于龙头节的起源,其一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其二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1、忌针线,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妇女们,这一天尽量不要做针线活。因为天上的苍龙会在这天抬头观望,使用针线会刺伤“龙眼”。
2、忌洗衣,也就是说二月二这天就不要再洗衣服了,尤其是妇女们更要停止洗衣服,怕伤及“龙皮”。
3、忌低头,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着灯笼看看房顶,目的有二,一是看看有没有蜈蚣,蝎子之类的害虫。二是为了迎合习俗,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4、女子忌讳回娘家。这是因为二月二之后要开始农耕了,不能一直躲在娘家休息。久而久之就有了二月二不能回娘家的习俗。
以上是龙头节的风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每个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上述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朋友可以多多的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