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古琴、古筝、唢呐、扬琴、箫、二胡、腰鼓
二、壮族——马骨胡、筚列(波列)、芦笙、芒锣、土胡竹筒胡、土胡、葫芦胡、天琴 、瓦琴、边鼓、蜂鼓、奘醪、棒棒
三、回族——泥哇呜(埙)、口琴子 、口弦、咪咪子、箫箫子、角笛
四、彝族——巴乌、口弦、芦笙、小闷笛、土洞箫、响把、箫筒、葫芦笙、牛角 、葫芦丝、马补、阿乌、四胡、三胡、弦子( 彝族月琴)
五、苗族——角胡、直通箫、芦笙、蟒笛、蟒筒、夜箫、姐妹箫、苗族大唢呐、牛角、巴乌、口弦、木叶
六、满族——铁簧、八角鼓、龙笛、梵贝、海螺、蠡
七、藏族——铁琴(铁胡)、筒钦、刚洞、牛角琴(拉弦)、口弦、扎尼、藏京胡、必旺
八、侗族——芦笙、玉屏箫笛、芒筒、牛腿琴、侗笛、侗族琵琶
九、瑶族——长鼓、竹枕琴、芦笙、箫筒、牛角、口弦、独弦胡琴、黄泥鼓 、一弦琴(弹拨)
十、京族——独弦琴、三弦琴、竹杠、竹梆
十一、白族——大三弦、芦管(筚篥)、八角鼓、杖鼓、笳管、木叶、芦笛
十二、傣族——象脚鼓 、葫芦丝、叮琴、芒锣、筚、筚箫、玎列、横鼓、排笙、葫芦笙玎 黑、玎嘎那、玎胆
十三、黎族——朗多依、鼻箫、利拉罗(拜)、口箫、笛列、筚、筚达、口弦、木叶、洞箫、椰胡、叮咚、乐杵
十四、畲族——龙角、唢呐、月琴
十五、佤族——竹鼓 、瓦格洛、短笛、芒锣、四孔箫、小独笛、二孔箫、仙箫葫芦笙、牛角琴(吹奏)、苇笛
十六、水族——铜鼓、芦笙、芒筒
十七、土族——咪咪、羊皮鼓、笛、唢呐
十八、羌族——其篥、口弦、羌族手鼓、羌笛、竹质口簧
十九、怒族——布利亚(竹号)、达比亚、葫芦笙、口弦、比昂、究由
二十、蒙古族——马头琴、火不思 、铜钦、刚洞、牛皮鼓 、朝尔、胡琴、低、中音四胡、亚突嘎、四弦琴、丹不勒儿、环鼓
二十一、土家族——溜子锣、头钹、咚咚喹、二钹、竹号、牛角号、唢呐
二十二、布依族——勒尤、勒浪(勒犬)、笔管、姐妹箫、牛角、木叶、马骨胡、布依四胡
二十三、朝鲜族——伽耶琴、细筚篥、铃鼓、长鼓、玄琴(格门高)、牙筝、奚琴、铃鼓、草高
二十四、哈尼族——次喔、美都、巴乌、口弦、木叶、烟盒
二十五、傈僳族——额资(呃吱)、口弦、木叶、傈僳琵琶
二十六、拉祜族——小三弦、吐任、芦笙、葫芦笙、口弦
二十七、东乡族——咪咪、锣、钹
二十八、保安族——咪咪、铜钹
二十九、纳西族——苏古笃(浑不似)、波伯、口弦、芦管、葫芦笙、二簧、纳西胡琴
三十、仫佬族——铜鼓、八音鼓、木叶
三十一、仡佬族——泡木筒(玛呜哇)、木叶、芦笙、角胡、八仙鼓
三十二、锡伯族——额墨、菲察克、苇笛、口弦、东不尔
三十三、景颇族——洞巴、吐良、芒锣、牛角、三比、口弦、乐杵
三十四、珞巴族——弹篾、达崩、口弦、口琴、竹质口簧
三十五、撒拉族——咪咪、口细、口弦
三十六、布朗族——得波、筚当担、赛玎
三十七、毛南族——海螺、唢呐
三十八、普米族——葫芦笙
三十九、阿昌族——筚朗叨(葫芦丝)、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芒锣
四十、基诺族——竹簧、贝处鲁、竹筒
四十一、德昂族——布赖(葫芦丝)、马腿琴、结腊、格摆翁、锐左
四十二、门巴族——那额、四孔笛、里令(双音笛)、布简
四十三、裕固族——天鹅琴、海螺号、咪咪
四十四、独龙族——响篾、拉篾、口琴、芒锅
四十五、高山族——乐杵、口簧、鼻笛、口弦、弓琴
四十六、赫哲族——萨满鼓、口弦、抓鼓、口胡、四胡、口衔琴
四十七、维吾尔族——都它尔、弹布尔、艾捷克、手鼓、铃鼓、木唢呐、皮皮、卡龙、胡西它尔、萨它尔、热瓦普、哈密胡琴
四十八、哈萨克族——库布孜、冬不拉、斯不斯额、热布卜
四十九、达斡尔族——萨满鼓、四胡、木库莲(口胡)、鹿笛、狍哨、口弦、抓鼓
五十、塔吉克族——乃依、鹰笛、那艺、唢勒耐依、八朗孜阔木、赛依吐尔、库木日依、铃鼓
五十一、鄂温克族——铜镜、腰铃、鹿笛、狍哨
五十二、鄂伦春族——手鼓、口弦、铜镜、腰铃、鹿笛、狍哨、抓鼓
五十三、塔塔尔族——曼多林、七弦吉它、手风琴
五十四、俄罗斯族——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手风琴
五十五、柯尔克孜族——克亚克、考姆兹、那艺、口弦
五十六、摩梭族——笛子
乐器是我国众多民族在各自节日快乐庆祝的必要工具,各个民族随着各自文化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演奏乐器就有所不同。
朝鲜族在跳丰收舞的时候长鼓是必须要有的,苗族、壮族的竹笙伴舞欢快愉悦、美丽的新疆姑娘轻歌曼舞时手鼓、冬不拉是增加节奏感的最好器乐、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情义深沉悠扬动听的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喜爱乐器、“一把二胡拉天下”是我国内陆汉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
竖吹。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
侗语称介各、济各斯。
又称各笛、草笛。
流行于贵州 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 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 关于侗笛的起源,除侗族古歌中有:“地平金富人造笛”外,在侗族韵文叙事诗歌《祖公河 上》中也载有:在“苗娘(姑娘名)还不会打扮,银汉(男子名)也不会玩,年老的不会结亲家 ,姑娘们不会嫁丈夫”的年代里,“金转造芦笙,金烧造笛子……,姑娘听了笛声跟着唱… …。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有关侗笛和笛子歌的传说。
在黔、桂、湘三省广大侗族地区,峰峦 呈秀、溪流错综,在这山青水秀、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中,聚居着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侗 族人民。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素有“音乐之乡”誉称 。
在侗乡,几乎人人会吹侗笛,个个都能自制侗笛。
每到夜晚,就会从飞阁重檐的鼓楼上传 出侗笛伴奏的夜歌,或从寨边飘起一阵阵优美动听的笛声和情歌声。
传统的侗笛,管身多用水竹制作,也有用紫竹、金丝竹或黄枯竹制作的,长短、粗细规 格不 定,一般管长30厘米~40厘米、内径1.3厘米~1.5厘米。
上 端除有坡形吹口外,并 留竹节或堵以笛塞,下端敞口,管身上开有六个按音孔,在近上端吹口处,开有一个装着竹 片的哨孔(图)。
制作时,通常使用八月砍下的竹材,选择竹节距离较长和粗细较均匀者 ,经阴干或蒸干后,以较粗的一端为吹口,先在距上端5厘米处的管身上开一个方形哨孔(也称发音孔或音窗),孔长1厘米、宽0.8厘米。
再将哨孔正上方的管壁 劈开一道 竹皮,修削掉3/4,成为深0.15厘米、宽0.8厘米的长方形沟槽,竹槽两侧用细竹条 垫高,上面盖一竹片并用竹篾或细线缠绕固定,形成一个进气孔道。
哨孔的薄竹片作为分气 阀,也通过竹篾固定在哨孔下半部,使之成为笛哨。
在哨孔以下的管身上,垂直开有六个圆 形按音孔,下端管口至第一孔的距离,完全和下端管口的周长相等,在哨孔至第一孔的1/2 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开四个按音孔,六个按音孔等距排列。
? 演奏时,笛身竖置,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下三孔 ,嘴含吹口,运用循环呼吸法将气流均匀地送入气道,直接冲激哨孔下半部的竹片,激发管 内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
民间传统侗笛,因规格不一,音调也 各不相同,较常用的有F调(音域c1—f2)、bE调(音域?bb—be2))和D调(音域a—d2)三种。
侗笛的音色柔美、明亮,介于竹笛与洞箫之间,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 沉,并富有浓郁的山野风味。
演奏中常运用独特的指颤音和滑音技巧。
常用于独奏、合奏或 伴奏。
但由于音域窄、音量小,一般只适宜为声乐伴奏和演奏简单的独奏曲。
在黔东南黎平 县的南部和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侗笛主要用来伴奏“小歌”(笛子歌)。
凡专用这一乐器伴 奏的歌曲,都称作笛子歌,唱奏形式多为男吹女唱,曲调优美动人。
在湘西南通道侗族自治 县,侗笛还参加八音芦笙等丝竹乐器组成的小型民间乐队合奏。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 代,侗笛曾用于歌剧《刘三姐》音乐中,并且还作为乐队的主要乐器,使歌剧具有浓郁的民 族风格,它也成为侗族乐器中的佼佼者。
侗笛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或社交活动中最喜爱的吹奏乐器之一,它和木叶一样,常用来为情 歌伴奏,木叶一般是白天在野外吹奏,侗笛则多在夜晚吹奏,用以伴奏曲调流畅、节奏自由 的 侗歌独唱——夜歌。
侗家后生“会姑娘”时,常边走边吹,姑娘们可以从那音调不同、悠扬 动听的笛声中,辨别出自己的心上人来。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还有“情妹唱歌郎吹笛”的恋 爱过程,这是由侗笛伴奏的一种“歌跟笛”的情歌。
这里的吹奏侗笛能手,可以堵住一侧鼻 孔,而用另一侧鼻孔吹奏,虽然发音轻弱,但奏者可以一边吹笛一边唱情歌,形成风趣别致 的自吹自唱,为恋爱生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此外,侗族老年人,也用侗笛为叙事歌或酒歌 伴奏。
著名民间艺人有梁老开、胡汉文、石国兴等。
演奏时,笛身竖置,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下三孔 ,嘴含吹口,运用循环呼吸法将气流均匀地送入气道,直接冲激哨孔下半部的竹片,激发管 内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