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包括巴斯夫、英力士、帝人、阿克苏诺贝尔、西格里等众多企业宣布关闭和调整欧洲部分化工业务,英力士董事长更是公布了致所有欧洲政界人士的一封公开信称:欧洲的化学工业正面临灭绝,主要原因是由于能源价格高涨以及高额的碳成本等不利因素。
就在前几天,3月18日,利安德巴塞尔也表示正在考虑出售欧洲某些烯烃和聚烯烃资产,并与科思创联合决定,永久关闭位于荷兰Maasvlakte工厂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PO/SM)生产装置(PO11)。一时间,国内环氧丙烷相关的红宝丽、怡达股份、航锦科技、江天化学、滨化股份等企业二级市场疯涨。
现在又一世界巨头宣布撤退。
【DT新材料】获悉,据央视报道,3月25日,壳牌公司向投资者介绍了未来几年提高其盈利能力的计划,其中一个内容是再次仔细审查其在美国及荷兰的化工部门。
在美国,壳牌希望探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在欧洲,壳牌表示可能会导致这些化工部门部分甚至全部关闭。原因依然是能源成本、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网络成本都很高。
据了解,目前在欧洲,壳牌在德国莱茵兰、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运营大型化工综合体,产品主要是乙烯、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基础化学品、聚合物、燃料等。2024年,壳牌化工部门亏损3.92亿美元,过去三年持续亏损。其中第四季度调整后利润为36.6亿美元,同比下降50%。
除此之外,壳牌还宣布,2028年前将年度支出削减至200-220亿美元,并计划将结构性降本目标从今年底的20-30亿美元提升至2028年底的累计50-70亿美元(以2022年计划为基准)。同时计划到2030年将10%的资本支出投向低碳业务,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天然气及LNG企业,打造以客户为核心的综合能源贸易平台,同时保持可观的石油产量。
不过在中国,壳牌一直再加码投资。除了开展长北天然气开发项目、供应液化天然气、参与碳排放交易(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SEC))和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业务之外,还有涉及润滑油、加油站、沥青和化工四大下游产品业务。
其中,在化工方面,2000年,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各持股50%)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合资成立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一期(2006年投产)和二期(2018年投产)项目合计乙烯年产能达220万吨,年产600万吨化工产品,包括乙烯、丙烯、苯乙烯单体、乙二醇等基础原料,以及聚碳酸酯、碳酸酯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2025年1月15日,中海壳牌决定启动三期项目,新增1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下游衍生装置(如线性α烯烃,生产洗涤剂酒精和合成润滑油基础油)、聚碳酸酯和碳酸酯溶剂等,预计2028年完成。
近日,公司24万吨/年双酚A装置、22万吨/年碳酸二苯酯装置和26万吨/年聚碳酸酯装置举行开工仪式。
来源:DT新材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