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北京市东城区将用3年时间将辖区打造为享誉国际、领先全国的城市艺术片区,成为国内外戏剧展演的重要枢纽,并打造“王府井戏剧谷”,重塑商业地标。
东城区近期发布《东城区加快推进区域剧场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显示,未来3年,东城区将进一步统筹王府井、前门、隆福寺等城市空间,涵养、培育和延伸戏剧演出消费生态。
《三年行动方案》将系统实施“聚场景”“育品牌”“融业态”“汇人才”四项行动、17项举措,建立全域赋能、创作活跃、演出荟集、消费强劲的长效机制。
通过“聚场景”行动着力打造戏景交融的艺术街区,将突出国际定位,联动打造“王府井戏剧谷”,以戏剧基因重塑商业地标;坚持演出场景互嵌、数字生态共享,以“一轴多节点”构建“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区”;荟集戏剧演出、先锋艺术展览、文创市集、社交消费等业态,创新打造“隆福寺戏聚场”。完善空间转化政策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席审批通道,试点“一处一策”,深度拓展“演艺新空间”;联动电影院线、社区中心、文旅地标等节点,打造兼具艺术性、社交性与商业价值的“第二现场”。
通过“育品牌”行动着力打造“全年不落幕”的戏剧名片,建设“大戏东望”线下发布中心,建设东城戏剧数字信息港,做好实时演艺资讯发布;扩容“大戏东望”品牌库,强化国际剧目展演内容;实施戏剧文化浸润工程,推动戏剧文化普及推广;打造戏剧行业年度盛典,创新国际节展联动机制;设计剧场群视觉标识,推出戏剧文创衍生品。
通过“融业态”行动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票根经济”,加强“驻留消费”和“深度体验”,打通演艺、书店、美术馆、剧院、餐饮、住宿等“一站式”文化体验消费链;强化演艺智能技术应用,驱动剧场运营升级;激活街区夜经济活力,构建泛剧场消费生态圈。
通过“汇人才”行动助力剧场群建设持续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健全演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互支撑的戏剧选题库;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优秀团队发展。
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推进“戏剧之城”建设。图为东城区北京喜剧院·FUN空间。作为北京市首批授牌的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之一,该空间以专业的运营模式和多元的文化体验,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新亮点。周佳/摄
今年,东城区则重磅推出2025“大戏东望·剧影同行”东城区戏剧影像展映季活动。活动将于4月持续至8月,通过“剧场 影院 社区”的三维联动,在东城区的金宝影城、东环影城、曹禺剧场、东城区文化馆风尚剧场、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等场所接续展映。
本次精选十余部国内外经典剧目影像,涵盖舞剧、话剧、音乐剧、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既有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越剧《新龙门客栈》等一票难求的爆款作品,也包括国家话剧院《抗战中的文艺》等主旋律精品力作。
同时,特别设置中外艺术交流板块,包括林奕华导演的《聊斋》《梁祝的继承者们》,以及歌剧《茶花女》、舞剧《天鹅湖》等国际佳作,展现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魅力。本次展映季突破传统观演边界,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戏剧普惠性,推出20元惠民票、千余席公益场次等文化惠民举措,为市民提供跨越时空的艺术体验。
今年,东城区还将以五大戏剧活动为平台,打造“四季有戏、处处可戏”的城市文化场景。例如举办“隆福户外戏剧汇”、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全国话剧展演季等。【责任编辑:刘世昕 张艺编辑:郭艳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