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为什么民间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二)

发布时间:2025-04-08 09:16:30

  上周写了一篇短文,提起民间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事,收到很多同志们的建议和指正,希望我能更深入地谈谈民间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现我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从为什么纪念孙中山先生来谈谈现在和过去纪念的异同,再者从三个方面浅析如今民间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社会原因。

  为什么纪念孙中山先生?

  近年来,政府举办的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越来越隆重,今年是先生去世100周年,各地都有举办纪念活动。从活动新闻中来看,主要是纪念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华振兴的不朽业绩,期盼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香港、澳门都已回归,祖国完全统一只余下台湾问题。关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个重要的节点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打破两岸交往坚冰。回顾当时大的背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美国接受了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废约、撤军、断交”三条件,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美建交同步,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三大历史事件。

  从此,政府反复强调: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主革命先驱者,作为台湾地区主要政党---国民党的创始人,各地政府争相积极挖掘当地与孙中山先生相关历史素材,予以隆重纪念。

  现在很多活动,都是政府大张旗鼓,民间却鲜有互动参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也是如此,这和七十年代末之前大相径庭。六七十年代,一场活动往往从群众到各单位到各地政府自下而上都热烈而隆重,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前,国内普通民众也多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习惯。在汉口三民路路口矗立着手握拐杖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武汉市民习惯把这个片区称为“铜人像”,市民自发维护孙先生的像,在铜像的水泥座底及周围土地永远是干净整洁的。八十年代前,在学校、在工厂都有悬挂马列毛等导师领袖的画像,孙先生的画像也有在其列,在我们普通民众心目中,孙先生是伟大的革命者,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纪念中国革命的历史。虽然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但中国革命历史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先生是统一战线的杰出代表。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主席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那时的普通民众都把自己当做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希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以实现孙先生的民主革命愿望。

  八十年代后,三民路孙中山先生铜像中的手杖不翼而飞,在新闻并不发达的当时,此事曾造成很大轰动,引起武汉市民的强烈愤慨,民众要求严惩破坏者。据说后来又发生过几起类似盗窃,但再没闹出什么动静来,甚至传闻有人提出不要再用铜做手杖防止被偷。渐渐“铜人像”不再被爱护,铜像周围也日益变得脏乱嘈杂,直至今日,“铜人像”虽仍在,孙中山先生却几乎被普通民众忘记,就算被记得也失去了往日那份尊重与圣神。

  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人都向“钱”看,“统一战线”变成了“不需要革命”的代名词,因此普通民众自然忘记了孙中山先生,也忘记了革命。

  民间为什么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

  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粗浅解析形成的社会原因。

  (一)普通民众不关心政治,被淡化革命

  我和年轻人聊天,问“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回答说不是不纪念孙中山,是谁都不纪念,包括毛泽东主席,因为现在的人不关心政治,每年愚人节可能还会有张国荣的粉丝纪念他,但这些历史上的政治人物谁还会去记得啊。

  你不能说这些年轻人势利,更不能批评他们幼稚,因为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已经让他们习惯了追求功名利禄,习惯了从个人出发思考问题。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政治只存在于新闻中,只存在于思政课中,只存在于红色教育活动中,都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不得不的形式中。

  封建社会,人们追求成为官僚士大夫,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金钱物质最大化,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是既想成达官贵人又想万贯家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醒目贴在各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曾经是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倡导的口号。但在普通生活中突然单独拎出来谈有关“孙中山”的话题,似乎很滑稽可笑,而对一百多年前孙先生毕生追求“三民主义”,无感又无语,民间不再纪念孙中山先生也是必然的结果。

  从这些年轻人的谈话中,还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觉得大多数人已经被格式化了,聊政治有什么用呢?政治和当前的生活毫不相干,就算历史中的革命人物和今天有因果关系,但那也是和所有人都有关,甚至还有这样的怀疑:如果不革命难道我们今天的生活就会更差,又能差到那儿去?未必不会更好?

  (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

  现在的人不关心政治,这的确是事实。只是有个奇怪的现象,近十几年开始刮起的“民国风”,从语言、文字、摄影、景物…,多有模仿民国时期半文不白、土不土洋不洋的腔调。在武汉有一个很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知音号”,是仿民国时期大汉口十里洋场的旧貌而设计的,人们穿着旗袍和洋装进去,在模仿旧时的生活场景中照相,很是时髦,似乎民国时期才是乐土,民国时的生活才有高级感。

  现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如《八佰》《伪装者》),极力粉饰民国官僚和资本家们,将资本家们包装成为了抗战出钱出力,既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又智勇双全风流倜傥温文尔雅,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独立而浴血抗战的也往往是国民党正规军,现实中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将领在神剧中都能被包装成抗日大英雄。

  而孙中山先生是是国民党的创始人,是中华民国的开创者,是最应该被推崇的,却没有被广大民众纪念,这实在很诡异和匪夷所思。难道普通民众热衷与喜欢的是民国的外壳,而不喜欢民国的内核?

  (三)社会原子化

  在近几十年“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大社会背景下,在“分田到户”和“国企改制”的浪潮中,体制外的普通民众失去了保障和依靠,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成了一个个原子,每个普通劳动者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儿子”“老子”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一百多年过去了,普通劳动者突然发现历史开了个大玩笑,曾经的革命都是瞎折腾,远不如把自己眼前的日子过好,安稳才是最需要的,过去的英雄和革命者都已被尘封,如今再空谈革命理想好比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崇拜英雄到迷各路明星,从追求革命理想到追求金钱,从大公无私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官僚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占统治地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被植入了资产阶级的内核,普通民众不敢奢望“民主”,只能靠自己奔“民生”,当然也不用再纪念倡导“三民主义”的孙中山先生。

  虽然人们不关心政治,但政治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政治给我们带来了精英文化,我们就崇尚精英,当政治给我们带来了民族主义,我们就渴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政治告诉我们只要经济发展不需要社会革命,我们就不用纪念革命先驱和革命英雄。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怀旧风中、在民国热中都是具有政治倾向的。这恰恰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功,是用民族主义叙事来代替阶级叙事的产物。曾经殖民者的住所被重新包装成当今文旅标志建筑,如武汉的巴公房子。国民时期的小资风流、夜夜笙歌、你侬我侬,旧上海的纸醉金迷现在都已成了时尚与经典,与当今消费主义完美契合。普通民众渐渐远离那些曾经被歌颂的英雄,那些为了无产阶级利益而牺牲的千千万万革命者,如《红灯记》《小兵张嘎》《刘胡兰》中的普通革命者均销声匿迹。给民众造成一个假象:中国革命的成功是资产阶级精英者的杰作,劳动者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参与其中。

  曾经被批判的“私有制”卷土重来,资本家重新站到舞台的中央,无产阶级被分化被瓦解被原子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资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摧毁了一切共同体,“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这些预言均在当今的中国已完全成为现实。

  1906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建立新中国。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仍在进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普通劳动者也一定会再次追求更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如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一样,不断斗争以取得让大多数劳动者掌握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最终实现共同管理的社会主义共同体。

  写此文正值清明假期,仅以致敬那些为了追求社会进步,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先烈们!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