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大V“何同学”别忘了,我们要共同拒绝的是不够人性化的算法

发布时间:2025-04-15 12:07:45

最近,仅在B站粉丝量就达到惊人1208万的互联网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表态将拒绝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以克服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这一言论立即引发巨大争议,不少网友批评其“傲慢”“冷漠”“自我中心”,并以“取关”表达立场。目前“何同学”已删除该言论。

作为同样依靠互联网谋生的群体,“何同学”们在视频中见缝插针“求一键三连”,跟网约车司机在乘客下车前提出“麻烦给个五星好评”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有人说网约车司机完成服务后获得了报酬,而何同学制作视频是免费提供给网友,因此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属于“额外要求”。但何同学通过免费提供的视频获得流量,流量又转换为广告资源和平台奖励,他同样获益。索取五星好评和“求一键三连”,都是因为这样的评价和反馈直接关联系统的奖惩机制,从而影响从业者收益,两者其实是一样的。

在铁面无私的算法面前,无论大V“何同学”还是普通网约车司机,都不过是综合不同数据评价的“工具”。作为以内容制作为业的“何同学”们,应该对这样的异化感触尤深。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博主都在感叹,花了巨大成本认真制作的严肃内容流量低迷,但追逐热点、迎合喜好、宣泄情绪的产品反而更易成为流量“爆款”,人成了被数据驾驭的工具。抵制将有血有肉的人工具化,本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比如“何同学”言论中提到的“讨好倾向”,恰是近年来互联网大行其道的“爆款”概念。有互联网博主在评价“何同学”此番言论时调侃“十有八九是中了心理鸡汤的毒”。近年来此类迎合年轻人情绪的所谓“心灵成长”“情绪管理”文章和视频,往往打着“做更好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强调的内核却是一切以自我中心,极端维护个人权益,忽视任何客观环境和他人因素,将自私自利与个人中心美化为“自我成长”——这样迎合部分人情绪的谬论却屡屡制造流量爆款。

但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概念的虚伪:何同学面对苹果CEO蒂姆•库克时先道歉“还在练习泡茶技艺,希望您别介意”,面对网约车司机却是“你的服务还没好到我打好评的程度”——这绝不是真诚和勇气,“向上拒绝才是克服讨好型人格,向下拒绝只不过是欺软怕硬”。

这样的“毒鸡汤”内容大行其道,本质其实是人思维的“算法化”——其核心就如算法以“效率优先”一般,一切以“于我有利”为核心。系统算法困住的何止是外卖骑手、快递员或网约车司机,同样困住了自以为玩转流量的“何同学”们以及众多普通网友。

类似的事情,其实有另一种解法。

不久前媒体报道,上海市民刘先生发现上门送货的山姆外送小哥情绪不稳,主动关心,连续追问后得知,原来小哥没放好货物导致散落,后面6单业务只怕都要迟到,会被扣罚。刘先生不仅赶忙帮小哥重新装货,还帮他联系后续客户,讲清缘由,希望他们给予同情理解,不要给小哥差评。

普通人如何克制自己滑向绝对功利的“算法化”?刘先生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换位思考。他当时的感受是:“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外面遇到事,如果能碰到一个人帮忙的话,对孩子的父母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上海警方发现一位外卖骑手不慎摔倒受伤,民警送骑手前往医院,辅警则将剩下的几单外卖送达,并解释原因,希望客户不要因送餐迟到给骑手差评。闻讯的市民和网友也多有鼓励,提醒外卖小哥“安全第一”,告诉他“你为大家服务,大家会感激你”。

“何同学”面对的情况,甚至不需要像刘先生一样将自己代入“孩子父母”的角色视角,把那些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对象,那些和我们不期然擦肩而过的人们,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具体的人,仅仅出于礼貌和体面,选择就会不同。

我在采访B站粉丝数量比“何同学”还多的刑法专家罗翔时对他有句话印象深刻——“人要从虚荣的空气中走向大地。”要克服这种虚无,他的建议包括“真正走入人群中,帮助那些最应该帮助的人;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有网约车司机附加服务换好评。

诚然,网约车司机直接索取好评,也的确让不少乘客与“何同学”一样感到困扰,事实上也收效甚微。今年我在上海搭乘一辆网约车时,司机是我这样的社恐喜欢的“沉默”型,但在后排拉上一条绳子,上面挂着零食、棉花棒、头绳等常用小物,请乘客免费取用换取好评。

人与人之间的良善互动,或许是我们抵御无远弗届的算法时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办法。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