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总说着“对人要和气,不要给人脸色看”的祖母,伺候家庭又伺候庄稼的母亲,还有通过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我”,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从“咽下苦难”到“书写苦难”的蜕变。她们既是传统村庄的锚点,又是时代变迁的浮标,浓缩了千万女性的身影。通过分享日子里的帧帧瞬间,作者怀念祖母和母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讲述三代女性坚韧、爱与传承的温情故事,展现岁月长河里隐忍、坚守、执着的生命底色。
【内容简介】
《把村庄带回家》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书写生养自己的村庄,捕捉这块土地之上庄稼四季轮作的呼吸和乡亲父老震耳欲聋的沉默,着力描写祖母、母亲和“我”三代女性在岁月长河里表现出的隐忍、坚守、执着的生命底色和生存尊严,将女性置于乡村和时代的坐标轴中加以观照,赋予作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回味空间。
【作者简介】江华
生于黄海之滨、盐阜平原一个叫顺潭港的村庄。
高中毕业后进城谋生,后应聘担任乡镇广播站播音员,下岗后再次进城闯荡职场,目前就职于一家金融企业。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兼职文化主持、朗诵及培训。一面为生活打拼,一面在声音和文字中慰藉灵魂。
2006年,在家乡晚报发表处女作《棉花》,后陆续在《盐阜大众报》《无锡日报》《盐渎》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作品,现为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盐城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精彩文摘】回不去的故乡(丁立梅)
她有昵称叫江小豆。
我喜欢喊她小豆。挺亲的,像叫一个邻家姑娘。
她也真的是个邻家姑娘,朴实、大气、温暖,有着纯棉质地。笑起来尤其动人,似有成桶的阳光倒下来,又跟滚了一地的银锭子似的,闪闪亮亮。这种气质是那个叫顺潭港的地方孕育出来的,那里曾经河流宽阔,庄稼稠密,炊烟欢实,鸡犬相闻。
那是她的衣胞地。
和那个时期大多数乡下孩子一样,她也走过一段贫瘠、辛苦,但又充满快乐的小时光。这段时光锻造了她性格里的坚韧和倔强。十七岁,考幼师梦断,她的另一个梦想起航,她要做播音员,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由此她走上自学之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五年后,她圆了个小梦,做了镇上广播站的播音员。后来,广播站式微,她到城里工厂做过一线女工,又进职场打拼多年,最后跳槽到一家金融单位,前两年还考了本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揣着。一路走来,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她都保留着对读书和书写的热爱,这使她的人生,一直在跳着级,在闪着光。我私下猜测,她的这份狗尾巴草般的顽强,怕也得益于顺潭港对她从小的教育——土地诚实,你种下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她怎么能忘记她的顺潭港呢,一次次朝着那里张望,一次次回到那里。记忆里的事物历历可辨,眼前的事物却渐渐陌生,她的顺潭港如无数个村庄一样,在萎缩,在消失,物非人非,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她于是开始书写,断断续续写着,她要用文字留住她的顺潭港。她的书写不为迎合谁,只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让她的文字少了顾虑,少了拘谨,反倒显得率真、坦诚。就像聊家常一般,她跟你聊起那些往事,青草般绿盈盈的往事,便慢慢长到你心里面了。有时,读到她写的句子,你不由得感叹一声,真好。比如,她写麦收时节父亲磨刀的情景,“迎风弓背磨出五月的光亮”。比如,她写村庄的鸟窝,“鸟窝在村庄的中央高悬,还村庄一颗跳动的心脏”。
那么,就让我们坐下来,靠近她,再靠近点,听她慢慢说起那个叫顺潭港的地方。四季的风吹过来了,清亮的河水流过来了,明晃晃的月亮升起来了,玉米、麦子、棉花、水稻绿油油生长着,吃猫咪粥、吃下午、钓鱼、出人情、吃肉圆、过大年、过七月半……烟火人生,热热闹闹,悲喜交集,这是从前的顺潭港。现在,村庄的下面,埋着一个村庄,那些曾经鲜活的人,都在地底下相会吧?她说:“走到我家老宅基地,我停留了好些时刻。我干脆坐在一片瓦砾中呆望着天空。‘我要坐下来,让我悲伤一会儿。’”读到此,你的心弦不由得被狠狠拨动。因为,那不仅是她的顺潭港,也是你的,是我们都回不去的故乡。
(摘自《把村庄带回家》序言,西苑出版社出版)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