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孩子点亮人生星光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在分宜县德仁苑的院子里,孩子们围坐成一圈,仰着小脸听“校长爷爷”黄梅生讲故事。“黄爷爷,我想家了,想妈妈。”每当听到这样的心声,65岁的黄梅生总会把孩子搂在怀里,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这个场景,在这个特殊的“家”里已经重复了近17年。
黄梅生带孩子们在食堂打饭。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影摄
守护儿童
4月10日21时,给孩子们讲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后,黄梅生悄悄走到8岁的晓明床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汽车玩具。“这是你上次说想要的。”孩子惊喜的眼神在台灯下闪闪发亮。等所有孩子都进入梦乡,黄梅生才轻手轻脚地带上门离开,他已经度过了6000多个这样的夜晚。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黄梅生已经站在德仁苑门口,目送孩子们去上学。
2008年10月,时任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的黄梅生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筹资创办德仁苑,专门接收当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吃住、学习的地方。从教三十余年的他深知,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
助力成长
中午时分,食堂飘出饭菜香气。“谁要跟我比赛,看谁吃得快?”黄梅生话音未落,十几双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比赛不能浪费粮食哦!”他笑着补充道。
吃完饭,每名孩子都会自觉把饭碗举给黄梅生检查。“一粒米都不能浪费”是德仁苑的铁律。在后院半亩见方的菜地里,三年级的小芳正带着几个弟弟妹妹摘青菜。“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孩子们骄傲地说。黄梅生站在一旁微笑,他知道,劳动教育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懂得珍惜。
2014年的一次家访让黄梅生至今难忘。在破败的土坯房里,9岁的小刚、小强双胞胎兄弟蜷缩在角落,他们的父亲在工地意外身亡,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本来只想带一个孩子走,这样能帮助更多家庭。”但看着两个沉默如影子般的孩子,黄梅生最终把兄弟俩都带回了德仁苑。
后来,黄梅生发现双胞胎的妈妈手巧,便把她也招进德仁苑的厨房工作,让她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6年后的某天深夜查房时,黄梅生发现兄弟俩正在帮低年级的孩子辅导作业。第二天,他特意任命两人为“寝室长”和“小老师”,鼓励孩子放大身上的闪光点。去年8月,当兄弟俩同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黄梅生激动地拍了张合影,配文“我的两个孩子上大学了”,这条朋友圈收获了很多点赞。
爱的传承
“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很多孩子的一生。”黄梅生回忆着,1965年,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南昌航空大学前身)的老师周宝芬来到该县杨桥镇水头村教书,那时只有5岁的黄梅生天天跟着周老师读书、劳动。“周老师不仅教知识、还很关心我们,就像照亮我心里的一束光。”黄梅生说。
如今,德仁苑的光也温暖了很多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后也想方设法回馈。
袁军宇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2008年他刚来德仁苑时穿着破旧衣服的模样。如今,这个年轻人每月都会回来做义工,“我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3000元,全捐给了这里。”谢院平是2009年来德仁苑的孩子,学习新媒体专业的他,则用镜头记录着德仁苑的日常,他说要把“校长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一路走下来很不容易啊。”黄梅生说,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不是在外化缘,就是为孩子的事奔波,“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德仁苑提供资金和帮助。”截至目前,德仁苑已经接收348名孩子,其中167人升入高中,76人考取大学。最让黄梅生欣慰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孩子们的变化:“刚来时低着头不说话,离开时都挺直了腰板做人。”采访结束,夜幕降临,黄梅生坐在办公桌前整理助学资料,墙上“一切为了孩子”的毛笔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位“教育老兵”说,只要还能走动,就会继续守护这些可爱的孩子。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影(赵影)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